唐龙朔三年刘仁轨白江口大败倭百联军与百济之乱平定记事
龙朔三年(663 年),唐王朝刚刚平定西域龟兹、疏勒叛唐,收复安西四镇,西北边疆局势趋于稳定,东亚战场却再起关键战事 —— 唐军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(今韩国锦江入海口)与倭国、百济残余势力组成的联军展开决战,最终以火攻大破敌军,焚毁倭船四百余艘,彻底平定持续数年
龙朔三年(663 年),唐王朝刚刚平定西域龟兹、疏勒叛唐,收复安西四镇,西北边疆局势趋于稳定,东亚战场却再起关键战事 —— 唐军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(今韩国锦江入海口)与倭国、百济残余势力组成的联军展开决战,最终以火攻大破敌军,焚毁倭船四百余艘,彻底平定持续数年
龙朔二年(662 年),唐王朝刚刚平定百济遗臣叛乱,东亚局势趋于稳定,西北边疆却突发变局 —— 铁勒九姓部落发动大规模叛唐,打破了唐王朝对漠北地区的平静统治。这场叛乱的爆发,源于铁勒部落与唐王朝之间的利益冲突、治理矛盾,以及外部势力的暗中挑唆,成为唐王朝西北边
龙朔二年(662 年),唐王朝刚刚平定漠北铁勒九姓叛乱,西北边疆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,西域大地却再起波澜 —— 龟兹、疏勒等国相继发动叛唐,联合对抗安西都护府的管辖,最终导致安西四镇首次失守,唐王朝经营西域的成果遭遇重大挫折。这场叛乱的爆发,是西域地缘格局变动、
公元 662 年,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,大唐王朝在选官制度上迎来了一次重要调整 —— 朝廷正式下诏,令全国各州每年举荐孝廉人才,补充科举选官的不足。这一举措并非对科举制的否定,而是基于大唐社会治理需求的制度优化:自永徽年间完善科举制、显庆年间设立算学馆以来,以学
龙朔二年(公元662年),暮春时节的长安已褪去寒意,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,皇城太极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尽显大唐盛世的繁华气象。然而,这份表面的平静之下,一场牵动朝野的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。这一年四月,高宗李治下诏,将当朝宰相、中书令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,削夺
龙朔元年(公元661年),春和景明,长安皇城太极宫的朝会钟声如期响起。身着绯紫朝服的文武百官按序列队,踏入宏伟的大殿之中。此时的大唐帝国,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,疆域东抵朝鲜半岛,西至咸海之滨,南达交趾郡,北括瀚海沙漠,四方来朝,万邦臣服。然而,在这片繁荣景
唐高宗龙朔三年春天,东都洛阳城内,人头攒动。菜市场上,站满了吃瓜群众,围观一场隆重的行刑仪式。